【344放射中级职称考试笔记】 – 第4节 颅脑肿瘤

2024-04-25 0 224

星形细胞瘤

【病因病理】

星形细胞瘤多发生于2040岁年龄组级星形细胞瘤病程较长,多发生于青年和儿童,级星形细胞瘤发病较急,多见于中年以上年龄。成人星形细胞瘤多发生于幕上,儿童则多发生于幕下

【临床表现】

病灶较小时可无症状,随着病程发展可有头痛、眼胀,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亦可有癫痫发作等。老年患者可表现为轻偏瘫,容易与卒中混淆。

【影像学表现】

Ⅱ级星形细胞瘤CT图像上多表现为均质的低密度灶或略高密度;MRI表现为片状等或长T1T2异常信号;FLAIR呈高信号,边界清,占位征象不明显,瘤体与瘤周水肿无法分辨。增强扫描大多肿瘤无强化,偶尔可见轻度强化Ⅲ、Ⅳ级星形细胞瘤可以是低密度、略高密度或混杂密度,MRI表现为片状长T1T2异常信号,信号多不均匀,边界不清,形态不规整,占位效应明显,瘤体呈结节状者周围可见明显脑水肿,浸润性生长者则难以分辨瘤体与瘤周水肿瘤内可有出血、坏死,较少钙化。增强扫描,可呈浸润性、结节状、环形或花环样强化,在环壁上有时可见强化的瘤结节,称为“壁结节”Ⅳ级星形细胞瘤又称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约有1/2以上的病例有囊变,增强时有明显的均一强化或“花环样”环状强化,病灶周围有明显脑水肿,占位效应明显。

CTMRI上虽不能明确判断肿瘤的组织类型,但可根据强化方式及程度判断其良恶性。无强化或轻度斑片样强化多为Ⅱ级,明显强化与环状强化者多为III级以上,为恶性。对于钙化的显示CTMRI敏感。

【鉴别诊断】

级星形细胞瘤主要与急性脑梗死、脑内炎症等相鉴别,急性脑梗死病灶范围一般与其供血血管分布区相一致,常呈楔形,占位效应较轻,呈脑回样强化;脑内炎症早期亦可表现为单纯脑水肿,两者的鉴别常需结合临床。级星形细胞瘤常需与脑脓肿、脑转移瘤及成血管母细胞瘤等相鉴别,脑脓肿常呈环状强化,张力较大,边缘光滑,囊壁厚薄均匀,一般无明显的壁结节;脑转移瘤一般有原发肿瘤的病史,且囊壁较厚,水肿范围较大;血管母细胞瘤常位于小脑半球,囊壁无明显强化,壁结节呈明显强化。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Ⅳ级星形细胞瘤,多发生于额、颞与顶叶,可见较大的混杂密度肿块,实性部分呈高密度,约有12以上的病例有囊变,增强时有明显的均一强化及花环样环状强化,此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特征性CT表现。少数可见瘤体内高密度出血灶,有的可见液平面。病灶周围有脑水肿,以白质区明显。病变侧脑室受压变窄甚至闭塞,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对侧脑室可有代偿性扩大。少数可见种植转移。

少枝胶质细胞瘤

【病因病理】

少枝胶质细胞瘤多发于幕上大脑半球,主要位于额叶,其次为顶叶和颞极。肿瘤成灰红色,质软,瘤内常常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可伴有出血和囊变。

【临床表现】

癫痫为首发症状,其他症状和体征则与肿瘤生长部位有关。病程较长,从出现症状到颅内压增高约35年。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瘤体主要表现为低、等密度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影,轮廓不规则,周围可无水肿或轻度水肿。将近70%的肿瘤有特征性索条状钙化,囊变部分呈低密度。可无强化或有轻度强化,恶性程度高者水肿范围较大、增强较明显

MRI表现为长T1T2异常信号,显示钙化不如CT敏感、直观,较大钙化是T1WIT2 WI均表现为低信号。

【鉴别诊断】

少枝胶质细胞瘤主要需与星形细胞瘤、脑脓肿及转移瘤等相鉴别,典型的少枝胶质细胞瘤根据其特征性的钙化一般不难鉴别

室管膜瘤

【病因病理】

起源于室管膜,多发于第四脑室数肿瘤可发生在脑实质内,后者起源于室管膜的静止细胞。主要发生在小儿和青少年,成人较少见,老年人罕见。发病高峰615

【临床表现】

主要是颅内压增高及小脑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如头痛、头晕、步态不稳等

【影像学表现】

脑室内室管膜瘤以第四脑室多见,CT表现等密度肿块,MRI呈等T1、等或略长T2信号,边界清,可呈分叶状,并可沿侧孔、正中孔向脑室外蔓延。脑实质内室管膜瘤分为部分囊变型和完全实质型二种。部分囊变型主要见于青少年,肿瘤常见明显囊变,完全实质型主要发生于50岁左右的成年人。部分囊变型主要位于顶叶,CT平扫肿瘤实质呈等或稍高密度,钙化区呈高密度,囊变部分呈低密度,肿瘤周围可有水肿;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囊变部分不强化。MRIT1加权像显示肿瘤实质稍低于脑白质或呈等信号,囊变部分星低信号;T2加权像肿瘤实质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囊变部分呈高信号;有钙化者钙化区呈低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完全实质塑室管膜瘤常见于额叶,CT呈略高密度,合并出血,钙化者可见高密度影MMRI呈不均质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多呈不均质明显强化。脑室内室管膜瘤可有种植转移,引起脑脊液循环通路的阻塞

【鉴别诊断】

室管膜瘤常需与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及脑膜瘤相鉴别。位于四脑室内的室管膜瘤常需与髓母细胞瘤相鉴别,后者位于小脑蚓部,好发于儿童;星形细胞瘤很少位于脑室内,并且很少有钙化,肿瘤常呈环状强化;脑膜瘤为脑外肿瘤,位于脑室内的异位脑膜瘤平扫常呈等或略高密度,其内可见点状或是星形钙化,呈明显强化。

髓母细胞瘤

病因病理】

髓母细胞瘤起源于小脑蚓部常突入第四脑室内,引起梗阻性脑积水

【临床表现】

小脑病变及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髓母细胞瘤表现为后颅凹中部均匀一致的类圆形略高密度影少数为等密度MRI表现为等或略长T1、略长T2异常信号,边缘较清楚,第四脑室很少有出血、囊变及钙化常常合并脑积水,表现为第三脑室及双侧脑室扩大;增强扫描肿瘤多呈均匀性强化,有脑脊液播散转移者可见脑(脊)、室管膜结节。

【鉴别诊断】

髓母细胞瘤常与第四脑室室管膜瘤鉴别,髓母细胞瘤起源于小脑部并突入第四脑室,而室管膜瘤多起源于第四脑室基底部;周围图像上髓母细胞瘤瘤体前方可见脑脊液环绕,而后部则无此征象,室管膜瘤后方多有脑脊液环绕,室管膜瘤可有钙化,髓母细胞瘤多无钙化;强化扫描髓母细胞较室管膜更明显,更均质,且室管膜瘤常可沿正中孔、侧孔向脑室外蔓延

血管网状细胞瘤

病因病理】

血管网状细胞瘤(成血管母细胞瘤)绝大多数发生在后颅凹,中年男性多见,可能来源于中胚层的胚胎残余组织。囊性变是血管网状细胞瘤突出特点。由于肿瘤由密集不成熟的血管组织结构构成,其中主要是类似毛细血管的纤细血管,可以间质细胞为主或内皮细胞为主,也可以含丰富的网状纤维为特征,故又称血管网状细胞瘤

【临床表现】

与其他小脑肿瘤的症状和体征一样,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

【影像学表现】

血管网状细胞瘤绝大多数为囊性,位于小脑半球,CT呈低密度,接近于脑脊液;MR呈长T1、长T2信号,病灶边界清楚,呈圆形或椭圆形,可见囊内壁结节.囊性部分可发生环形强化,壁结节则呈明显均一强化,有人称之为“印戒征”,此为血管网状细胞瘤的典型CTMR表现周围可有轻度脑水肿,第四脑室受压移位,伴幕上梗阻性脑积水。少部分为实质性,CT平扫呈结节状或分叶状略高密度MR呈长T1略长T2信号灶,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呈明显的均一强化实性肿瘤周围脑水肿较明显,幕上梗阻性脑积水较囊性型更重MR有时可显示肿瘤周围有数条杂乱排列的异常血管影。

血管造影特点典型表现为一簇细小动脉与毛细血管充盈的均匀阴影混成一团,与一血管环相连,形成戒指,小脑后下动脉向外、下移位。

【鉴别诊断】

常需与发生在后颅凹的星形细胞瘤相鉴别,后者肿瘤坏死明显,呈不规则的类环状强化,部分星形细胞瘤可有壁结节,但其壁结节强化不如成血管母细胞瘤的壁结节强化明显

脑膜瘤

病因病理】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的帽状细胞,脑膜瘤多数发生于脑实质外最多见于脑表面富有蛛网膜颗粒的部位大部分位于幕上(85%),以大脑凸面和矢状窦旁多见脑膜瘤质地坚硬,血供丰富,脑膜动脉和(或)脑内动脉供血,包膜完整

【临床表现】

起病慢,病程长,初期无明显症状。以后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定位体征。

【影像学表现】

脑膜瘤的血供特点是多由颈内外动脉分支供血,称之为双重供血,以颈外动脉分支供血为主。肿瘤血管多呈日光芒状,实质期多有明显染色,并可见瘤周静脉显示。

CT表现圆形或椭圆形略高密度或等密度肿块影,可见瘤体钙化表现为瘤体内更高密度灶,有时整个脑膜瘤完全钙化。也可有囊变与出血,表现为瘤体内低密度,边界锐利光整,占位效应明显,邻近脑室受压变形与移位,脑沟变窄或消失。增强扫描大多呈均一性强化,瘤周无或有轻度脑水肿,肿瘤压迫局部蛛网膜下腔,致使脑脊液潴留,表现为肿瘤实质之间见低密度影。瘤体边缘与局部颅骨或硬脑膜紧密相连,此种表现称之为广基征,邻近脑膜可增厚、明显强化而呈“脑膜尾征”起源于矢状窦旁、大脑镰根部或骨嵴等处的脑膜瘤常引起局部颅骨增生、破坏,或两者兼有

大脑凸面脑膜瘤表现为广基底与颅骨相连的结节灶,瘤周水肿明显,瘤体附着的颅骨可见骨质增生,少数可见骨质破坏。

上矢状窦旁脑膜瘤冠状位显示最佳,表现为窦旁的实性结节,瘤周水肿明显但占位效应较轻,亦可见附着骨的骨质改变。

镰旁脑膜瘤以广基底与大脑镰相连,一般无邻近骨质改变。

嗅沟脑膜瘤起源于嗅沟,少数起源于眶顶。位于前颅凹,圆形结节,以广基底与前颅凹底相连。

鞍结节脑膜瘤表现为鞍上池内高密度结节,冠状扫描可见与垂体的分界,向前可抵前颅凹,向上可压迫第三脑室造成脑积水。

蝶骨嵴脑膜瘤以广基底与蝶骨嵴相连,可见骨质改变,注意与听神经瘤鉴别。

天幕脑膜瘤沿天幕向幕上下生长,由于跨天幕生长受到限制,形成一个切迹,在横断图像上表现为逗号征,一般无骨质改变,冠状位可直观显示瘤体的来源。

脑室内脑膜瘤多位于侧脑室三角区,无瘤周水肿。

MRI显示肿瘤与脑灰质信号相似,T1WI呈等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MRI显示肿瘤与脑实质之间见线状长T1T2信号,FLAIR呈低信号,为脑脊液征。MRI对于显示肿瘤内钙化及邻近颅骨改变不如CT,但对于鉴别脑内外、显示脑膜尾征、瘤周水肿、脑实质是否受累及肿瘤与静脉窦关系等方面优于CT

【鉴别诊断】

位于后颅凹的脑膜瘤常需与动脉瘤、听神经瘤相鉴别,动脉瘤强化与血管同步,一般容易鉴别。与听神经瘤的鉴别点在于:听神经瘤多为低密度(MRI呈长T1T2信号)、常有内听道的扩大;而脑膜瘤多为等、略高密度(MRI显示与脑皮质等信号)、无内听道的扩大,可见宽基底附着于岩骨.增强扫描听神经多呈不均质强化,囊变坏死区无强化,而脑膜瘤多为明显均匀强化,并可见脑膜尾征

听神经瘤

【病因病理】

大多起源于听神经前庭支的神经鞘膜细胞,占颅神经瘤的90%~95,生长缓慢。

【临床表现】

早期主要为耳鸣,听力下降,长大后可出现前庭功能的损害,甚至脑积水症状。

【影像学表现】

X线摄影表现只有在引起内听道骨质改变时才能发现。平片或内听道断层摄影可见内听道扩大、变短,局部骨质吸收。脑池充气造影可见桥池侧突内充盈缺损,椎动脉造影可见桥小脑角占位。

CT特征性表现肿瘤中心位于内听道口,为圆形或椭圆形,50%以上听神经瘤为等密度,其次为低密度,高密度少见。9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强化,肿瘤较小时多为均一强化,当肿瘤较大时为不均一或环形强化,强化后边缘清楚,表面光滑。周围有轻度水肿。第四脑室受压,并向对侧移位。患侧桥小脑角池闭塞,桥池和环池增宽。幕上不同程度的脑积水,骨窗可见内听道扩大和骨质吸收

MRI显示病灶长T1T2信号,囊变部分呈更长T2信号,强化扫描显示病灶呈不均匀强化。MRI更易于显示微小病灶及病灶与神经的关系。

【鉴别诊断】

常需与发生于后颅凹的脑膜瘤相鉴别,后者常宽基底附着于岩骨,CT 平扫常为等或略高密度,其内见点状钙化,且无内耳道的喇叭口样扩大。

三叉神经瘤

【病因病理】

起源于三叉神经,可侵犯主干、半月结和海绵窦。

【临床表现】

首发症状为三叉神经痛,面部麻木,咀嚼肌萎缩。后期可出现小脑和面神经症状,甚至颅内压增高症状。

【影像学表现】

CT特征性表现三叉神经瘤表现为等或低密度病灶,或呈囊性,呈均一或环形强化,边缘光滑、锐利。位于中颅凹或()后颅凹。圆形或卵形,同时累及中、后颅凹者为哑铃状。肿瘤较小则无占位征象。较大者可造成中颅凹膨大,鞍上池于患侧受压变平,位于后颅凹者则发生四脑室移位。用骨窗观察可显示岩骨尖破坏。肿瘤周围多无水肿。因此,等密度肿瘤平扫易漏诊。MRI的典型表现为跨中后颅窝的长T1T2信号肿瘤,微小病灶可根据肿瘤与三叉神经的关系而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常需与位于颅底的脑膜瘤相鉴别,其内见点状钙化,坏死较少,呈明显强化,而三叉神经瘤常跨越中、后颅凹,呈哑铃状,部分病例可伴有岩骨破坏

垂体腺瘤

【病因病理】

根据分泌功能垂体腺瘤分为分泌性和无分泌性两大类,前者分为营养激素性,包括 PRL(催乳素)HGH(生长激素)腺瘤促激素性,包括 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TSH(促甲状腺素)GnRH(促生殖腺激素)三种腺瘤。小于1cm 者称为垂体微腺瘤,大于1cm者为垂体巨腺瘤

【临床表现】

具有内分泌功能的腺瘤表现为与内分泌有关的症状和体征,如闭经泌乳、肢端肥大、皮肤紫纹、皮下脂肪堆积、尿崩症等腺瘤可出现视力障碍,甚至脑积水症状。

【影像学表现】

X 线摄影平片及断层可见蝶鞍局部骨质受压、破坏,或蝶鞍扩大,鞍背和后床突后移,鞍底双边征

CT特征性表现 大腺瘤大多表现为自鞍内生长突鞍上池内的类圆形肿块,呈略高密度,少数有囊变者呈低密度,边界清楚,使鞍上池变形;第三脑室前部者可致梗阻性脑积水,三脑室与双侧脑室扩大;向下生长者可突破鞍底,进入蝶窦内;向侧方生长者可见同侧海绵窦被推移、破坏或包绕肿瘤多呈均一强化,也可见周边强化。后床突后移或骨质吸收。蝶鞍扩大,鞍底下凹。虽然横断扫描可以诊断垂体大腺瘤,但是冠状扫描可以更确切地显示鞍底的改变。

CT 上正常垂体腺的形态在冠状面最容易观察,所以怀疑垂体微腺瘤时必须行冠状增强扫描。正常垂体上缘呈下凹状或扁平状,平均高度男性一般不超过6mm,女性应小于7mm,生育期年龄的妇女可达9mm正常垂体与垂体微腺瘤在非增强 CT 图像上无明显密度差异,体积较小又使得垂体无明显形态上的异常,所以非增强 CT 在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上价值很小。垂体本身并无血脑屏障,血运非常丰富,增强扫描时垂体明显强化,垂体微腺瘤的血运不如垂体,在增强扫描的 CT 图像上,垂体微腺瘤表现为高度增强的垂体内部的局限性低密度灶,垂体可以没有形态上的异常,也可以看到肿瘤所在部位略微上凸。瘤体所在部位的鞍底下凹或骨质破坏由于微腺瘤的占位效应,垂体柄的根部多向健侧移位。所以对于垂体微腺瘤的 CT 诊断,增强扫描是必需的手段。有时垂体微腺瘤卒中后形成瘢痕收缩,垂体柄根部可向同侧移位。

垂体腺瘤在T1WI多呈低信号,T2WI可为等或低信号,强化扫描病灶有强化,但与正常垂体相比仍为低信号垂体并可偏向一侧。巨腺瘤多为长T1T2信号,有出血时T1WI可见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强化,出血坏死区不强化。MRI显示肿瘤有无累及海绵窦及视交叉较CT更敏感。

【鉴别诊断】

常需与动脉瘤、脑膜瘤及颅咽管瘤等相鉴别,动脉瘤常位于鞍旁,其强化一般与血管一致,脑膜瘤常位于鞍结节,其内常见点状钙化,颅咽管瘤常位于鞍上,常为囊性或囊实性,其内常见蛋壳样钙化,根据以上各自的特点垂体腺瘤一般容易与它们相鉴别。

颅咽管瘤

【病因病理】

5104060岁为两个高发年龄段。肿瘤边界锐利,有纤维包膜,大多数为单或多房囊性,只有少数为实性或囊实混合性。实质部分和囊壁皆可钙化。

【临床表现】

主要是梗阻性脑积水造成的颅内压增高和内分泌(如侏儒、尿崩、肥胖等)改变可有视力下降

【影像学表现】

颅咽管瘤大多数为囊性,CT表现为鞍上区圆形或类圆形囊性肿物,单房或多房,少数为分叶状,边缘锐利,囊壁及囊间隔为等密度,光滑、薄且均匀,张力较高,囊壁可见钙化,典型的表现为蛋壳样钙化,囊内多为均质低密度。增强扫描囊壁及囊间隔常强化,囊内容物无强化。鞍上池受累显示部分或完全闭塞。压迫第三脑室可见第三脑室前部消失,如果阻塞室间孔可见双侧侧脑室对称性扩大。蝶鞍多正常。冠状位扫描可见肿瘤与垂体间有一间隙。实质性颅咽管瘤 CT 上表现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肿块影,瘤体内斑块样钙化为典型的表现,实质部分可呈均质强化或不均质强化。部分肿瘤呈囊和实质}昆合性,同时具备囊性和实性两部分的表现。

MRI表现复杂,与肿瘤所含成分有关。囊变区T1WI可呈高信号,亦可为等、低信号;实性部分T1WI为等、低信号。T2WI肿瘤多为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质与包膜强化。

【鉴别诊断】

常需与垂体瘤、鞍旁脑膜瘤等相鉴别,垂体瘤常位于鞍内,CT 平扫常为等或略高密度,坏死较少,罕见钙化MRI呈长T1T2信号,正常垂体信号消失;脑膜瘤常位于鞍旁,CT 平扫常为等或略高密度,其常见点状或星状钙化,呈明显强化。根据其各自的特征性表现颅咽管瘤较易与两者相鉴别。

脊索瘤

【病因病理】

起源于脊索残存组织,通常位于斜坡中线附近和蝶鞍后部多引起广泛的颅底骨质破坏,瘤体为分叶状,瘤内可呈胶冻状,大多伴有出血和囊变,半数以上散在结节状钙化。

【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为头痛,视力减退,颞侧偏盲等。

【影像学表现】

肿瘤常见于中颅凹底,CT 表现为斜坡、鞍背、后床突及岩骨骨质破坏,代之以圆形或不规则形略高密度影,不均质,边界清楚,可见点片状散在钙化灶或残存的碎骨片。可见中心囊变及出血。增强扫描,病灶可不强化,亦可呈均质或不均质强化。

【鉴别诊断】

常需与位于颅底的脑膜瘤及鼻咽癌侵及颅底相鉴别。位于颅底的脑膜瘤常偏一侧,病变一般较局限,常引起周围骨质增生;鼻咽癌侵及颅底,肿瘤最大截面位于鼻咽部,病变范围较大,根据其各自的特征性表现颅咽管瘤较易与两者相鉴别。

表皮样瘤(胆脂瘤

【病因病理】

表皮样瘤(胆脂瘤是起源于外胚层的先天性肿瘤,为胚胎早期神经沟封闭时,皮肤外胚层的剩件留下来发展而成。可分为脑内型和脑外型,前者常见于第四脑室和侧脑室前角。后者位于桥小脑角池、鞍区、中颅凹、纵裂、侧裂等

【临床表现】

无特征性临床症状与体征,主要决定于肿瘤的部位与大小。

【影像学表现】

CT特征性表现为轮廓规则或不甚规则的低密度区,沿腔隙生长,与正常脑组织分界清楚,周围无水肿区。其密度可低于、等于脑脊液,少部分表现为高密度,可见钙化肿瘤的密度主要取决于胆固醇、角化物含量的高低以及出血和钙化的多少。增强扫描仅极少数病例有轻度环形增强,大部分密度无改变。胆脂瘤破裂后内容物可进入脑脊液,较轻的胆固醇上浮,较重的角化物下沉,形成脑脊液液平面,很具有特征性。

MRI平扫T1WI多为低信号,少数呈等、高或混杂信号,Tz WI多为高信号,少数为低信号,增强扫描多无强化。

【鉴别诊断】

常与位于颅底的蛛网膜囊肿、皮样囊肿、畸胎瘤相鉴别,根据胆脂瘤沿缝隙生长的特点,一般容易与它们相鉴别。

皮样囊肿

【病因病理】

皮样囊肿也是起源于神经外胚层,好发于后颅凹

【临床表现】

无特征性临床症状与体征,主要决定于肿瘤的部位与大小。

【影像学表现】

平扫CT表现为低密度肿块,CT 值低于脑脊液圆形或椭圆形,边缘锐利,无瘤周水肿,有较厚的囊壁,有时可见囊壁的钙化。增强扫描瘤体及囊壁均无强化,偶尔可见囊壁强化。

畸胎瘤

【病因病理】

畸胎瘤是有两种或三种胚胎成分构成的真性肿瘤,瘤体内可同时有骨、软骨、牙齿、毛发、脂肪及皮脂腺成分存在。

【临床表现】

无特征性临床症状与体征,主要决定于肿瘤的部位与大小。

【影像学表现】

畸胎瘤表现为混杂密度肿块,可见水样密度、脂肪密度、软组织密度、钙化及骨组织密度成分,轮廓不规整,增强扫描仅软组织密度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强化。

脑转移瘤

【病因病理】

转移瘤表现多种多样,病灶多位于皮层或大脑半球皮层下区,少数位于丘脑与小脑。

【临床表现】

无特征性临床症状与体征,主要决定于肿瘤的部位与大小。

【影像学表现】

CT 病灶多为类圆形等密度或略低密度,有的可呈略高密度。大的病灶中心部可有囊性变。肿瘤出血可见到高密度液平面。70%~80%为多发,大小不等,中心坏死少见。单发较大,常有囊性变。周围水肿明显。脑水肿范围与肿瘤大小不成正比,即虽然肿瘤不大,但水肿很明显。增强扫描,多发性小结节转移瘤多呈均一强化。较大的肿瘤中心有坏死者出现环形强化,环内无强化的低密度区为坏死组织。瘤灶大小不等者可有均一强化及环状强化并存

肿瘤在T1WI呈低、等信号,T2 WI多呈高信号,瘤周水肿明显。增强扫描块状,结节状或环状强化

【鉴别诊断】

结合原发恶性肿瘤病史、多发病灶,脑转移瘤一般易于诊断。单发转移瘤需与星形细胞瘤相鉴别,有时鉴别较困难。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商品来源于抖音精选。

阿柳云网 放射中级笔记 【344放射中级职称考试笔记】 – 第4节 颅脑肿瘤 https://www.aliuyun.cn/88814.html

常见问题
  • 打开链接,或者复制链接到手机端,用抖音app打开即可。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