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放射中级职称考试笔记】 – 第10节 耳与颞骨

2024-04-25 0 466

检查技术

X 线摄影

为避免影像相互重叠,头部和 X 线球管经常要转动一定角度。为了对比常需拍照两侧。细微的检查多用体层摄影。由于高分辨力 CT 装置除可清楚显示外耳道、中耳、内耳细微骨结构,而且可显示鼓膜、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结构,现已替代了 X 线体层摄影。

125°侧斜位 即许氏位,用此位置观察乳突最好。

245°前后斜位即梅氏位,显示鼓窦及鼓窦入口最清楚。

3.颏顶位可观察中耳及岩骨、内耳道结构。

445°后前斜位即斯氏位,可观察岩骨和内耳结构。

530°前后位为乳突、岩骨、中耳半轴位像。

CT 检查

高分辨 CT 是耳部及颞骨的主要检查方法,能显示各部耳的主要结构。它的应用范围较大,包括先天畸形、外伤、炎症、肿瘤等。

检查方法为,层厚0.51.5mm,常规连续扫描,特殊部位可重叠扫描。应用骨算法,常以横断面影像为主,辅以冠状、矢状位和斜位图像。

螺旋 CT 可进行容积扫描,重叠重建,三维成像可观察颞骨的立体形态,多平面重组像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病变,扫描层厚达0.5mm 时,MPR 图像可取代轴位,冠状位直接扫描图像。三维重建像及仿真内镜显示听小骨较佳。扫描线采用枕眶线,避免 X 线对眼球晶体的直接辐射。

正常表现

X 线表现

成人颞骨由鳞部、鼓部、乳突部、岩部组成。对耳部 X 线像应逐项观察和依临床情况重点观察。

中耳疾病,以中耳乳突为重点,内耳疾病,则以迷路及内耳道为重点。

1.乳突 25侧斜位像观察较好。应注意类型,因为类型与感染关系密切。乳突分为气化型、板障型和混合型。气化型,乳突气化好,清晰透明,感染易扩散,以至临床与 X 线表现均出现较早而又明显,而炎性渗出物也较易排出。板障型,乳突为板障骨,对中耳感染抵抗力较大,但一旦侵及乳突,则易于慢性化。骨窦与皮质间骨较厚,故临床与 X 线表现均不明显,但骨窦与脑膜间骨质较薄,易于引起颅内并发症。因此,乳突型不仅对鉴别急性或慢性炎症重要,对临床表现,预后和治疗也有相当意义。

2.乙状窦 注意压迹的大小及位置。乙状窦前缘到外耳道的距离正常为115cm。位置偏前,则为乙状窦前位,手术中应注意。

3.中耳 于颏顶位像上,观察鼓室清晰度与透明度。有无浑浊,密度增加或减低和边缘模糊。

耳骨是否完整,清晰锐利,有无吸收,模糊不清或消失。侧位像上还应注意鼓室盖的位置。

正常鼓室清晰透明,边缘锐利,其透明度受骨壁厚度的影响,但两侧基本相同,可以对比。耳骨完整、清晰锐利,锤骨头为一椭圆形致密影,也可以看到锤骨柄和砧骨,但镫骨多不易显示。侧位像上,鼓室盖的位置居眼眶下缘与外耳道上缘连线上方510mm。低于此值即为鼓室盖低位,手术时易伤及中颅凹硬脑膜。

4.咽鼓管 在颏顶位观察。应注意其清晰度,有无空气填充。正常咽鼓管为透明细带状,影像不清、变淡或不显影说明其中气体已被吸收,提示其鼻腔开口阻塞。

5.内耳迷路 主要观察半规管、前庭和耳蜗之轮廓、结构及密度,有无局限性或弥漫性密度增加,有无局限性骨质破坏。

正常时,上、外半规管,前庭及耳蜗易于观察,密度较岩骨大,边缘清楚。局限性或弥漫性密度加大,边缘模糊,常说明有耳硬化症。局部骨质破坏极为少见,外半规管破坏可来自鼓窦胆脂瘤。细致检查迷路常需断层检查。

观察内耳道时应注意,内耳道口及内耳道有无扩大。正常内耳道清晰锐利,1/3人群两侧可有0.5mm 差别,正常宽度最大可达10mm,平均为5.5mm。内耳道形状可分为管状,宽度平均;壶腹状,管道膨隆,内口较小;喇叭状,内口较小,愈向外则愈大。以管状常见。

CT 表现

1.鼓室盾板 又称鼓膜嵴。为外耳道上壁内端与上鼓室外壁交界处之骨嵴,是上鼓室胆脂瘤首先破坏之处,在冠状面 CT 显示最清楚。鼓室盾板与锤骨之间的空隙称为普鲁萨克间隙,亦是冠状面显示最清楚。胆脂瘤常引起此间隙扩大。

2.听小骨 锤骨砧骨及镫骨CT 均能清楚显示。锤骨在前,砧骨在后镫骨位于前庭窝上锤骨头与砧骨体之间有横行透明线状间隙,为锤砧关节。在横断面上镫骨前后脚难于清楚显示。

3.乳突窦入口及乳突窦 乳突窦人口是上鼓室向后延伸的含气道,乳突窦是乳突窦人口向后膨大的含气腔,均在颞骨乳突部。横断面可以显示上鼓室、乳突窦人口、乳突窦三含气腔自前向后相连通。

4.鼓室窦鼓室窦位于鼓室后壁内上部,又称_锥隐窝”。外界为锥隆起,内界为岬下脚。鼓室窦为锥隆起内侧、鼓室后壁的含气隐窝。锥隆起外侧鼓室后壁的含气毫窝为面神经隐窝,简称面隐窝。锥隆起、岬下脚、鼓室窦、面隐窝CT横断面均能清楚显示。冠状面于鼓室的最后,呈垂直的管道,在横断面颞骨靠上层面可显示两个或三个半规管断面环影;显示两个环时,前环为前半规管(上半规管)前脚,后环为总脚;显示三个环时,前环及中环分别为前半规管前脚及总脚,后环为半规管弓部断面。横断面上总脚与前半规管前脚之间可见向前弯曲的细管道影为岩乳管,内含弓下动静脉。

5.蜗窗在前庭后1mm下方,冠状面可见于前庭窗后1mm的层面,呈骨迷路外下缘的小缺口。横断面在耳蜗基底周后缘偏外的骨凹陷为蜗窗窝。

6.蜗导水管为自耳蜗向内后行的管道,开口于岩骨内后缘,开口呈喇叭状。横断面较清楚。冠状面位于内耳道之下。

7.前庭导水管为前庭后的细管道,远较蜗导水管细小。开口略呈喇叭状。开口于岩骨内后缘,后半规管内侧。正常此管起自前庭内椭圆囊与球囊之间的连接部向内后上行一小段为峡部,很靠近总脚内缘,然后折向外后下行。正常其骨管大部因管腔甚细,影像不能显示,仅其后端开口处可 CT 显示。如其内腔横径超过15mm 或管道影像达于总脚内缘深度则为扩大。内淋巴囊 CT 不能显示。

8.内耳道正常形态多呈管状,亦可略呈壶腹状或喇叭状。两侧大致对称,最大管径包括前后径及垂直径,均多在46mm,两侧对称。内耳道靠底部有横行骨嵴,为镰状嵴,冠状面可见,呈横行致密线,为内耳道的标志。内耳道底外靠前庭。

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

【病因病理】

中耳炎多经咽鼓管来自鼻腔和鼻咽腔炎症。颅骨骨折通过中耳,血行性感染也可引起中耳炎。绝大多数(95%以上)的慢性中耳炎发生于气化不良之乳突,而急性中耳炎则发生于气化型乳突,也见于板障型乳突,但急性乳突炎,则最多见于气化型乳突。

中耳乳突炎是耳部常见疾病。分浆液性(渗出性)、化脓性与结核性三大类,以化脓性最常见。

【临床表现】

耳痛,听力减退,鼓膜充血、外突、穿孔和溢脓等,乳突区明显压痛和耳后肿胀等是急性乳突炎的征象。

【影像学表现】

X 线表现 由于疾病各阶段病变之范围与程度不同,X线表现亦异。咽鼓管因黏膜肿胀,管内气体吸收而透亮度减低;鼓室密度加大,致听小骨被掩盖而显示不清;鼓窦及其周围小房混浊或密度增加。这些是急性中耳炎的表现乳突小房由于黏膜肿胀和小房内气体减少而使乳突之透亮度减低,小房混浊呈云雾状,但小房间隔仍清晰可辨,小房内积脓时,乳突小房难于分辨。脓肿向外穿破皮质形成骨膜下脓肿时,乳突皮质出现破坏,常需后前斜位或切线位才能查出。急性中耳炎也常发生在板障型乳突,炎症多只限于中耳,难与慢性中耳炎鉴别。炎症如侵人板障,形成骨髓炎,可发生死骨。

CT 表现浆液性中耳乳突炎表现鼓室及乳突含气腔透明度低,呈液体或软组织密度,无骨质破坏。化脓性中耳乳突炎除上述改变外,CT 可见骨质破坏,一处或数处,边缘不整,边界不清,或在骨破坏区内有死骨碎屑。听小骨可大致完整或部分侵蚀。常见砧骨长脚缺如,残余乳突蜂房间隔增厚。乳突上壁破坏中断则示感染向颅内发展。结核性乳突炎骨质吸收较显著。

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

【病因病理】

多继发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发生于板障型乳突,多于幼年发病当急性期持续48周仍不痊愈,则转为慢性。可分为单纯型、坏死型和胆脂瘤型。

1.单纯型病变较轻,仅有鼓室及鼓窦黏膜炎性变化和纤维粘连,骨壁不受侵犯。又称为良性中耳炎。听小骨坏死,吸收,预后较好

2.坏死型:病变较重,病程较久,炎症已侵及骨壁,鼓室常有肉芽组织及息肉形成。

3.表皮样瘤型炎症的基础上形成表皮样,骨为表皮样瘤破坏而形成空洞。乳突也可发生骨髓炎并形成死骨

坏死型和表皮样瘤型中耳炎又称为危险型中耳炎。

【临床表现】

耳痛,听力减退,鼓膜充血、外突、穿和溢脓等。

【影像学表现】

1.单纯型

1X线平片:表现为鼓室及鼓窦混浊或密度增加,但无骨破坏,鼓室上隐窝不扩大,乳突板障结构清晰。

2CT:表现为鼓室及鼓宴被软组织密度影充填,鼓室壁骨破坏不明显。盾板无骨质破坏,鼓室上隐窝不扩大。

2.坏死型

(1)X线平片:表现为鼓室及周围小房密度增加,鼓室盏可增厚、硬化或者破坏,外耳道后壁骨嵴也可破坏,乳突多无明显变化。

(2)CT:表现为鼓室及乳突气房密度增加,鼓室壁骨质破坏,鼓室上隐窝扩大,密度增加,鼓室盏可增厚、硬化或者破坏,外耳道后璧骨嵴也可破坏。

3.表皮样瘤型

(1)X线平片:表现为鼓室密度增加,听小骨显示不清或消失。

(2)CT表现为鼓室及乳突气房密度增加,鼓室硬化,鼓窦入口增大,鼓膜上隐窝扩大,被软组织密度影占据,盾板骨质破坏是胆质瘤的特征性表现

【鉴别诊断】

1.胆固醇肉芽肿MR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T1WIT2 WI均星高信号,无强化。

2.先天性表皮样瘤表现为鼓室、乳突和(或)岩部软组织密度病变,星膨胀性生长,周围骨质边缘硬化并骨质破坏。

3.鼓室球瘤是起源于沿位于耳蜗岬下的鼓室神经分布的球体,为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肿瘤较小时表现为位于岬外侧的下鼓室肿块,较大肿瘤可充满中耳腔,破坏听小骨,但下鼓室壁常保持完整,鼓室上隐窝阻塞和(或)肿瘤蔓延导致乳突气房密度增高。MR检查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强化明显,乳突气房可见T2WI高信号。

【影像学检查方法比较】

HRCT是首选检查方法MR有助于诊断颅内外并发症及帮助鉴别诊断.

继发性表皮样瘤

【病因病理】

表皮样瘤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并发病。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约1/31/2合并胆脂瘤。易引起颅内并发症,故应尽早确诊。

【临床表现】

耳痛,听力减退等。

【影像学表现】

1.X 线表现 X线所见乳突多为板障型,很少是气化型。表皮样瘤增长够大,使骨壁受压、吸收,则出现边缘清楚光滑之透亮空洞,多呈圆形,偶为不整形,外围以连续或不连续的硬化环,这是典型表现。胆脂瘤引起骨板穿破,表现为骨板断裂、破损。

X线诊断:在板障型乳突,有慢性中耳炎之 X 线征,又具胆脂瘤的典型表现,60%80 %可作出正确诊断。X 线上阴性,并不否定胆脂瘤。

2.CT 表现 CT能显示胆脂瘤本身的软组织影占据含气腔,并向鼓室形成隆起边缘。CT值为3050Hu,或呈负值,其密度及其 CT 值无特异性。典型者 CT 可示鼓室盾板、上鼓室侧壁(“骨桥”)及鼓前棘(鼓大棘)破坏,乳突窦入口及乳突窦扩大,边缘硬化,岩鳞板消失。

颞骨及耳先天畸形

【病因病理】

外中耳胚胎原基与内耳原基不同,外中耳畸形常联合发生,内耳畸形则多为单独发生,但也有少数人外、中、内耳均有畸形。

分型

1.外中耳畸形包括:

1听小骨畸形

2外耳道狭窄及闭锁,为最常见的外中耳畸形

3垂直外耳道,相当于正常外耳道的部位无外耳道结构,呈外耳道闭锁状

4面神经管异常

5颈动脉异位

2.内耳畸形包括由听囊衍生的前庭、半规管、耳蜗、内淋巴囊、前庭导水管以及非听囊原基的内耳道畸形。CT 所能显示的内耳畸形都是骨质异常,无骨质改变者 CT 无能为力。

1耳蜗畸形;

2前庭畸形;

3前庭导水管扩大,属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

4半规管发育不良;

5内耳道畸形,内耳道宽度3mm 以下需考虑狭窄,此时听神经及()面神经发育不良。

【影像学检查方法比较】

CT能精细显示中内耳结构,可显示各种中内耳畸形的骨质改变,但无骨质改变者CT无能为力。MR显示非骨质异常优于CT

颞骨外伤

颞骨外伤最多为骨折常见的症状是耳出血、耳漏、耳聋及面瘫。平片只能显示较大的骨折,大多数骨折多需CT 显示。根据主要的骨折线方向与颞骨锥体长轴的关系,分为纵行、横行骨折,纵行者最多见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商品来源于抖音精选。

阿柳云网 放射中级笔记 【344放射中级职称考试笔记】 – 第10节 耳与颞骨 https://www.aliuyun.cn/88820.html

常见问题
  • 打开链接,或者复制链接到手机端,用抖音app打开即可。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