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病因与病理】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是骨、骨髓、骨膜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血...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病因与病理】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是骨、骨髓、骨膜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血行感染时,细菌栓子经滋养动脉进入并停留于干骺端骨髓内,形成局部化脓性病灶;炎症先在骨髓腔内蔓延,再穿破骨皮质形成骨膜下脓肿(多形成于第3-4天);再经哈佛管进入骨髓腔;骨膜掀起和血栓性动脉炎引起血供障碍导致死骨形成;发病10天后死骨开始吸收并有新生骨形成。
【临床表现】
急骤寒战、高热;局部红、肿、热、痛;血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
常见于10岁以下儿童。婴儿骨髓炎一般不累及骨骺。
【影像学表现】
1. X线表现:①软组织肿胀:发病10天内仅有软组织改变,骨质改变不明显。②骨质破坏:最早发生于干骺端松质骨,发病10多天后,可出现局部骨质疏松;继而出现多数分散的斑点状边缘模糊的骨质破坏区,可融合形成大片骨质破坏区;病变范围可较大,可累及骨干大部或全部。③死骨形成:表现为小片或长条状高密度致密影,周围有低密度脓液或肉芽组织环绕。④骨膜增生或骨膜反应:呈层状、花边状高密度影,多与骨长轴平行。⑤骨质增生常较轻微,表现为骨破坏周围密度增高。
2. CT 表现:能很好显示软组织感染、骨膜下脓肿、骨髓内的炎症、骨质破坏,特别是能显示平片难以显示的小的骨质破坏区、小死骨及轻微的软组织改变。
3. MRI表现:对周围软组织水肿和脓肿形成的情况显示较CT理想;骨质增生硬化表现为骨髓腔内T1WI与T2WI均呈低信号区,骨皮质增厚;其内骨质破坏区表现为T1WI低信号与T2WI高信号区,压脂序列有利于小的骨质破坏区的显示。死骨表现为T1WI均匀或不均匀低信号,T2WI为中到高信号,周围绕以内芽组织和脓肿形成的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带。
【鉴别诊断与比较影像学】
主要应与尤因肉瘤鉴别,两者影像学表现类似,但急性骨髓炎临床起病急,全身症状明显,骨质破坏范围大,可有明显死骨形成;尤因肉瘤起病慢,骨质病变范围相对局限,一般无明显死骨形成。常可见葱皮样骨膜反应,周围软组织肿块为实性肿块。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病因】
多由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而迁延不愈转为慢性。
【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轻微,但病变可迁延数年或数十年,局部可有窦道流脓,有时可流出死骨,若长期不愈合,患肢可有畸形。
【影像学表现】
X线及 CT 表现:表现为骨破坏周围广泛的增生硬化;可见脓腔和死骨;骨内膜增生使骨髓腔变窄或消失,骨外膜增生使骨干增粗,骨外缘不规则;在CT上更易显示骨质硬化掩盖下的骨质破坏、脓腔和死骨。
MRI表现:骨质增生硬化、骨皮质增厚表现为骨髓腔内T1WI与T2WI低信号,其内骨质破坏区表现为T1WI低信号与T2WI高信号区,压脂序列有利于小的骨质破坏区的显示。死骨表现为T1WI均匀或不均匀低信号,T2WI为中到高信号,周围环以肉芽组织和脓肿形成的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带。
慢性硬化性骨髓炎(Garre 骨髓炎)
【病因与病理】
一般认为病因是低毒力感染;病理上表现为骨质硬化。
【影像学表现】
X线及 CT 表现:骨膜增生,皮质增厚,髓腔狭窄或闭塞;局限或广泛的骨质硬化,边界不清;一般无骨质破坏或死骨。
慢性骨脓肿(Brodie 脓肿)
【病因与病理】
一般认为病因是低毒性化脓性感染。病理上为慢性局限性骨髓炎。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一般比较轻微,无瘘管形成。
【影像学表现】
X线及CT表现:病变常位于干骺端骨松质中,以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多见;骨质破坏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整齐,绕以硬化边或硬化带。在MRI上骨脓肿可表现颇具特征的“靶征”或“晕征”。
化脓性关节炎
【病因与病理】
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经血行感染滑膜,或骨髓炎侵犯关节所致。病理上表现为滑膜充血、水肿,关节内积液,滑膜坏死,软骨及软骨下骨质破坏,肉芽组织增生进入关节腔,最后可使关节纤维性强直或骨性强直。
【临床表现】
急性发病,可有全身症状如寒战、高热,血白细胞增高;局部关节有红、肿、热、痛及活动障碍。
【影像学表现】
X线及CT表现:以膝关节、髋关节等大关节多见;早期表现为关节肿胀,关节积液使关节间隙增宽;关节软骨破坏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随后出现软骨下骨性关节面破坏,以持重部位出现早而明显;严重的关节破坏可使关节脱位;愈合期出现骨质硬化;晚期可出现关节骨性强直。CT 可直接显示关节积液,显示关节肿胀和骨质破坏好于平片。
MRI:对关节积液的显示最敏感,并可较早显示关节周围软组织水肿和脓肿形成的情况,还可显示关节软骨破坏的情况。
【鉴别诊断】
化脓性关节炎主要需与关节结核鉴别,后者为缓慢发病,关节面破坏多在关节边缘非持重部位,关节间隙变窄出现晚,骨质疏松明显,骨质硬化轻微,后期出现的是关节纤维性强直。
总访问量: 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