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系指发生于肺实质与肺间质的炎症性疾患,按病因可分为感染性、理化性、变态反应(过敏)性,其中感染性最常见。包...
肺炎系指发生于肺实质与肺间质的炎症性疾患,按病因可分为感染性、理化性、变态反应(过敏)性,其中感染性最常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以及寄生虫等;按解剖分布可分为大叶性、小叶性和间质性。
大叶性肺炎
【病因病理】
大叶性肺炎指炎症累及一个或多个肺叶、肺段。病因以细菌最常见,其中以肺炎双球菌最常见。典型病理变化分四期:充血期(12~24小时)。病变区域毛细血管扩张;红色肝样变期(2~3天);灰色肝样变期(4~6天);消散期(7~10天)。全过程中肺结构不受损坏,纤维素吸收不全时可因机化而遗留纤维化。
【临床表现】
临床好发于青壮年,冬春多见,多有上感史。起病急,有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典型有铁锈色痰,叩诊浊音,语颤增强,听诊有啰音。
【影像学表现】
充血期,在大叶范围内见肺纹理增强及散在斑片影;肝样变期表现为大片实变阴影,其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CT 上显示佳,有时还可见灶性肺充气区;消散期,实变影密度减低,逐渐分散成斑片影,进而演变为条索影,最后完全吸收。
支气管肺炎
【病因病理】
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性肺炎。指炎症累及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及其远端肺泡,常见致病菌有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及链球菌等。炎症沿支气管自上向下蔓延,也可沿终末细支气管横向蔓延,并引起支气管周围炎及肺泡周围炎。
【临床表现】
支气管肺炎多见于婴幼儿、老年人及极度衰弱的患者或为手术后并发症。临床上表现为高热、咳嗽、呼吸困难等,可闻及干湿啰音。极度衰弱的患者因机体反应力差,体温可不升高.白细胞总数也可不升高。
【影像学表现】
主要表现为斑片状阴影及融合大片阴影,斑片影多在两下肺野中内带,沿支气管分布,各小叶内渗出物的性质可不相同;CT上还常见小结节影(10mm 以下),呈“树芽”分布。化脓性病变时可有脓腔、肺气囊等多形态影像,肺门淋巴结可增大;治疗不佳可形成脓胸、慢性炎症及支气管扩张等。
病毒性肺炎
【病因病理】
常见致病原有腺病毒、合胞病毒、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及巨细胞病毒等。病毒通过上呼吸道吸入,经各级支气管进入肺泡,引起支气管炎和肺泡炎。
【临床表现】
病毒性肺炎除流行性感冒病毒肺炎之外,其余均常见于小儿,腺病毒肺炎多见于婴幼儿,巨细胞病毒肺炎多见于系统性疾病及肝炎患者,也可见于器官移植患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可闻及干湿啰音。
【影像学表现】
病毒性肺炎主要表现为弥漫的支气管血管束周围阴影、小结节阴影以及局限性或弥漫性浸润阴影,两者可单独可兼有。流感病毒肺炎以浸润性阴影为主,可伴有小结节阴影;腺病毒肺炎是儿童常见病,影像上以肺纹理增强、肺气肿、小灶(三者为支气管肺炎和小气道梗阻表现)、大灶和大叶(此两者为肺泡炎表现)性病灶为主要表现,病灶吸收相对较慢。
支原体肺炎
【病因病理】
指由于肺炎支原体侵入呼吸道和肺部所致的支气管炎和肺泡炎。多在冬春和夏秋之交发病。肺炎支原体侵入肺内引起支气管炎、细支气管黏膜及周围间质充血、水肿、白细胞浸润,侵入肺泡时引起肺泡浆液性渗出性炎症。
【临床表现】
小儿和成人均可发病,症状轻重不一,轻者无症状或仅有轻度咳嗽、发热、头痛、胸闷和疲劳感。临床症状重者为少数,可有高热,体温可达39~40℃。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升高,血冷凝集试验在发病后2~3周比值升高。
【影像学表现】
病灶阴影为肺间质性炎症或肺泡炎表现,多在中下肺野,多为斑片影、大片影,近肺门较浓,外缘渐淡,呈扇形;病灶密度低而均匀,边缘模糊.与浸润性结核相似。CT 上能显示较轻的网格线影及小斑片影,有时见小叶间隔增厚、变形,甚至蜂窝样改变。血冷凝集试验对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有价值。
过敏性肺炎
【病因病理】
机体对于某种物质过敏引起的肺部炎症称为过敏性肺炎。寄生虫毒素、花粉、霉菌孢子、蘑菇、甘蔗、谷物、鸽子粪及某些药物均可为过敏原。
过敏性肺炎的主要病理变化为渗出性肺泡炎和间质性肺炎。过敏性肺炎反复发作或不吸收,可发展成为间质纤维化或肉芽肿。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差别较大,急性型暴露于抗原物质4~6小时后出现发热、咳嗽、寒战、肌肉痛及白细胞总数增加。症状可持续8~12小时。亚急性型为长期吸收少量抗原发生的过敏性肺炎,其临床表现很像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型发生肺间质纤维化时可出现气短及肺部感染症状。
【影像学表现】
斑片状边缘模糊阴影:多分布于两肺中下野,沿支气管走行分布,常多发。病变可为游走性。两肺病灶可一个月或几个月不吸收。
两肺弥漫分布的2~3mm粟粒状阴影:病灶边缘较模糊,两肺中下野病灶较密集,肺尖部可无病灶。离开过敏原后,病灶可于2~4周完全吸收。
线、网状及粟粒状阴影:病变多位于两肺下野或中下野.以网状阴影为主,其间可见少数粟粒大小的病灶,并可见肺纹理增强,边缘模糊。
真菌感染
【病因病理】
肺真菌病为深部霉菌病中常见的一种。真菌感染多为吸入性感染,主要病理为炎性渗出、肉芽肿、出血、坏死及脓肿,可合并胸膜腔渗出和淋巴结肿大。
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深部霉菌病,较多发生于机遇性感染,多为肉芽肿性病变,最常见的肺部表现为结节状或肿块状的病灶,边缘清晰整齐。病灶常为单发,少数呈多发,大小不一,直径达2~8cm,偶可达10cm;部分病灶中有空洞形成,一般没有钙化;病灶常位于肺部外围,多数局限于一叶,以下叶更多见。
念珠菌病为急性炎症和凝固性坏死,常伴有多发脓肿。
【临床表现】
患者常出现发热、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影像学表现】
影像缺乏特征性。曲菌种类很多,影像上可有4种类型:①支气管肺炎表现为小片状阴影,亦可融合成大片,以两下肺为常见,大片炎症区可出现坏死成为脓肿。②播散型真菌性败血症,可累及全身,肺部病灶早期为两肺散在的棉团状影,边缘模糊,可进一步形成多发性肺脓肿。③曲菌球,为实质性肿块,呈类圆形,寄生于空洞内。④变态反应型,由于发生黏液栓嵌入支气管,可出现指样分布的阴影,按支气管形态排列,自肺门向外侧呈“V”形或“Y”形,亦有表现如葡萄串样阴影。此种阴影可在几周内消失,以后可再出现,亦可是游走性。
肺脓肿
【病因病理】
肺脓肿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一种化脓性感染,早期为化脓性肺炎,继而发生坏死、液化和脓肿形成。
病理变化为化脓性肺炎导致细支气管阻塞,小血管炎性栓塞,肺组织坏死继而液化,经支气管咳出后形成脓腔。有时肺脓疡发展迅速,脓液破溃到胸腔形成脓气胸和支气管胸膜瘘。急性期经引流和抗生素治疗,脓腔可缩小或消失。如治疗不彻底,脓肿周围纤维组织增生,脓肿壁变厚而转化为慢性肺脓肿。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有急性肺炎的表现,如高热、寒战、咳嗽、咳痰、胸痛等。慢性肺脓疡者,经常咳嗽、咳脓痰和痰血,不规则发热伴贫血和消瘦等。
【影像学表现】
支气管源性脓肿多单发,血源性则多发。X 线上,急性表现为大片致密影,密度较均匀,边缘模糊,部分发生空洞,洞内壁不规则,有活瓣时出现张力性空洞,邻近可有胸膜反应、胸水。慢性时,脓肿边缘变清,但不甚规则,脓肿壁可较厚但多较均匀。
CT 较易显示实变阴影内的早期坏死后液化,从而可早期确立肺脓肿的诊断。同时易于判断脓腔周围情况,CT 对脓肿壁的显示也较平片清晰。增强扫描脓肿壁明显强化,邻近胸膜增厚。
局灶机化性肺炎
【病因病理】
病理为肺泡壁成纤维细胞增生,侵入肺泡腔和肺泡管内发展成纤维化。合并不同程度的间质和肺泡腔的慢性炎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临床上有咳嗽、发热、痰血、胸痛,少数无症状,症状持续时间2周~6月;抗炎效果差。
【影像学表现】
影像表现特点有:①病变位于肺周边或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多数贴近胸膜。②肺结节、肺浸润、实变或磨玻璃影,多种形态存在,但以肺结节为主。③边缘多有锯齿状或长毛刺,少数光整或有分叶及细短毛刺。④密度不均,含有低密度灶、钙化、空洞及细支气管气相(细支气管扩张)等。⑤增强有均匀、不均匀或周边强化,或无强化。⑥灶周异常有斑片影、间隔增厚、细支气管扩张、间质病变、肺大泡等。⑦常可伴有血管集束征(增粗、变形、聚拢),边缘模糊,收缩聚拢并直接进入病灶。⑧邻近胸膜常有反应如增厚。可出现胸膜凹陷征.胸水、淋巴结肿大等少见。
炎性假瘤
【病因病理】
炎性假瘤本质上是慢性增生性炎症,组织学上分为四型:组织细胞增生型、乳头状增生型、硬化性血管瘤型、淋巴细胞/浆细胞型。
【临床表现】
临床上有咳嗽、发热、胸痛,少数无症状。
【影像学表现】
胸片上常表现为靠近或紧贴胸膜的孤立肿块或结节影。中等密度,边缘多不规则,可有分叶、毛刺等。体层片上有时可见内部的小空洞,胸膜反应多较明显;CT上表现为边缘清楚、光滑、呈球形或类球形的病灶。密度较均匀,有的灶中央密度低于周边(坏死液化),有时可形成小空洞,钙化、支气管气相偶尔可见:增强扫描显示病灶软组织部分明显强化,呈均匀强化、周边环形强化或部分强化,少数不强化;肿块边缘不规则,毛刺多较长,部分为索条状,可有周围充血征、血管集束征等;病灶多贴近胸膜呈广基相贴,伴局部胸膜增厚但无胸水及胸壁改变。有时见胸膜下脂肪层增厚,部分病灶见典型胸膜凹陷征。